2007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配资股票抵押,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联合播出一档名为《父辈的战争岁月》的节目。
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主持人,名叫孔继宁。
他是毛泽东主席的外孙,也是唯一与毛主席有过接触的毛家外孙辈。
出身不凡
孔继宁的母亲是毛主席之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
他出生于1962年10月,和“十月革命”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因此,爷爷和外公共同为他取名“继宁”,意为继承列宁的事业。
孔继宁的出生给毛主席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他高兴地说:“我70岁了,‘官’升一级了。”
李敏曾在回忆录中记录过父亲对小继宁的喜爱之情:“父亲工作累了,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
展开剩余78%但对于孔继宁本人来说,童年时期对外公的印象并不深刻。
他不到一周岁时,父母就走出中南海,拉着全部家当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间小房子里,彻底过上了平民生活。
孔继宁记事没多久,“文革”就开始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连女儿李敏想见到毛主席,都要经过层层批示、层层汇报。
所以孔继宁根本没多少机会见到外公。
他七、八岁的时候,曾经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带自己去中南海。李敏就和儿子打了个赌:如果他能戴上红领巾,就同意带他去。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孔继宁终于戴上了红领巾。李敏信守诺言,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这一次,毛主席在开会,没时间见他们,最后还是周总理陪他们一家吃了饭。
作为领袖的亲属,孔继宁从小没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
李敏对于子女的要求是“夹着尾巴做人”,绝对不能说自己是谁的后代,绝对不能给家庭抹黑。因为她觉得如果让别人知道儿子的身份,不利于和其他同学一起交往、学习,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在学校里,没有人知道孔继宁的家世。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他请假半个月,同学们才知道他原来是主席的外孙。
后半生的使命
孔继宁长相儒雅,神采飞扬。出身军人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孔继宁最大的心愿就是长大后能参军报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如愿以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
1997年,李敏身体不好,孔继宁为了照顾母亲,转业回到北京。转业后的他下海做起了生意,也偶尔会在媒体上曝光。
据接触过孔继宁的人说,虽然出身不凡,但他为人亲切平和,从来不摆架子,生活上也很简朴。
孔继宁平时抽的烟是中南海,在市面上的售价仅为四块钱。
相比起赚钱,孔继宁更加希望将毛泽东思想传承给下一代。
对于外公的人生,他有不同于常人的理解:“主席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他一生忧国忧民,自己却很少享受家庭生活。”
由于特殊的身份,无论走到哪里,孔继宁都很难摆脱“毛主席外孙”这一标签。
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让他多了一份不能给家庭抹黑的责任感。
2001年,孔继宁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母子二人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地宣传、推广毛泽东思想。
之后,李敏参与主编了《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书。
孔继宁告诉记者:“毛泽东思想是常看常新的,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过时,过时的只是研究方法。我后半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精神。”
作为主席的后人,孔继宁并没有从他身上没有继承到多少物质财富,但是外公给他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而他也毅然决然挑起了将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下去的重担配资股票抵押。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