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年度主题“艺术与科技:无界”系列讲座第5期,以线下现场讲座与视频直播的方式在该馆举行。本期邀请了曾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的新锐艺术家曹雨西,以“新媒体艺术:私人收藏和公共空间应用”为题,分享他的创作经验,讲述如何在私人收藏和公共空间中应用新媒体艺术作品,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并考虑到“成长性”这一新媒体艺术的核心概念,不断向新的灵感目标前进,以创造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讲座中,曹雨西还介绍了他最新项目的进展,分享他对当前新媒体创意格局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他未来项目的规划,展示他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最新探索和尝试,使观众获得启发,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这一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
分享如何塑造冬奥开幕式“构建一朵雪花”背后的故事
南都记者了解到,曹雨西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他的作品横跨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艺术装置与现场表演、创意编程与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作为现成品艺术方法材料的当代艺术、灯光或投影形式的公共艺术以及任何以数字媒介产生或流通的跨界形式。他的作品经常展出于各类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新媒体艺术节,也经常转化为公共艺术工程。2022年,曹雨西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
讲座现场,曹雨西分享了2022年他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塑造冬奥开幕式“构建一朵雪花”背后的故事:“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弃用了以投影机进行影像质感呈现的方式,转为使用覆盖整个鸟巢的LED屏幕进行一次装置的演绎。通过屏幕,我们可以快速将很多观念装置化、舞台化,通过这样的逻辑去延展它的可能性。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一块巨大的地面屏幕上,塑造一朵晶莹、浪漫、一直有各种可能性延展的雪花。用像素的方式去展示一种质感、观念,展示装置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它当成一块放电影的屏幕。屏幕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如何让人忘掉它是一个屏幕,让人发现屏幕背后的观念,是这个项目最大的考验。”
近几年,曹雨西工作室创作了《人工智能山水图》系列作品。曹雨西从互联网上搜集了数万张山水画作品,涵盖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把它们组成了山水画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字化的视觉创作,以像素和粒子作为山水画里的笔墨,提炼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粒子的韵染变化赋予山水画一种动态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创造数字山水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融合共生的美学体验,也使新媒体艺术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人能够感受新媒体艺术的魅力。
“每一个人都有发现与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可能性”
曹雨西谈到,装裱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新媒体艺术便于收藏或者挂在家里,曹雨西团队思考了一种解决方案:使用LED进行展示。这并非简单的进行LED屏幕展示,而是借鉴中国传统装裱绘画的方式让它们连接在一起,其中一种是屏风折叠裱:将LED屏幕以屏风形式进行折叠、变化,成为一个有装置感的作品。
新媒体的作品就像一个不断更新、更新迭代的游戏或app。曹雨西介绍:“我们会一直根据时间和变化继续延展多个系列。”比如《四时比邻》,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曹雨西来到南方后,对南方丰富的树木植被产生兴趣,他把植物扫描到数字世界中,以植物为原始模型,运用天马行空且富有诗意的数字艺术语言演绎四季植被风貌,利用粒子分解的概念和网络对抗生成技术等方式再现四季脉动,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城市自然图景。
近期,益海嘉里(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卓有点发愁:不是厂子里生产的大米销售不出去,而是有一个大额订单让其纠结。“国内某市一家大型大米销售商下了一笔5000吨粳米的大额订单,公司正在慎重考虑、反复商议评估是否接单。”张慧卓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如果接单,在远期大米销售价格确定的情况下,一旦粳稻价格上涨,会抬升企业生产成本,可能导致在给对方发货的时候公司已经出现亏损。
在曹雨西看来,在当代艺术界,“新”媒体艺术不仅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竞争,也在收藏家和大众观众之间引发了新的理解和对话。新媒体艺术以科技为核心,融合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曹雨西认为,互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发现与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可能性。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义乌股票配资